今天是:

网站首页

新闻动态

政策公告

申论资料

行测资料

公基资料

面试专题

试题中心

江苏省公务员招录专题

关于我们

培训基地:南京 | 淮安 | 连云港 | 宿迁 | 盐城 | 徐州 | 镇江 | 泰州 | 扬州 | 南通 | 常州 | 无锡 | 苏州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申论资料 >> 指导 >> 内容
申论观点对策题种类
致远教育          发布时间:2020-12-18     点击:    

第二讲  观点对策题的种类

对策题是围绕“对策”二字来设问,一般有两种类型:提出对策型、评价对策型。

提出对策型 是申论考试的传统经典题型,就是让我们对某个问题给出因应之策,谈如何解决,其解题和搜寻答案的过程与概括题基本无二。

评价对策型 出题人会将对策给出,但是让考生对这些对策进行评价。这种解题实际上已经介于对策题和分析题之间了,难度较大。以××年国考第三题第2小题:某学术团体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就我国粮食问题召开研讨会。在关于解决问题对策的讨论中,有人发表了“四点对策”:其一,建议加大农业投人,以使粮食产量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我国粮食生产有很大的潜力,只要持续加大农业投资,我国的粮食产量就不仅完全可以在中长期满足国内需求,还可以保证出口。其二,建议科学地分配全球有限的粮食……这“四点对策”,内容上、表达上都存在问题。请指出这份“对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由于对策评价题难度高、“杀伤力太大”,故而在后面的申论出题中再没有作为常用的考查题型,其在未来出现的可能性也甚小。

对策题答案书写的常用结构为“总--分”或“总--总”结构,需要大家注意的是,有的题目答案需要将“问题”与“对策”都写出来,而不是只写“对策”,这一点均会在题目的要求中明确说明,审题时应一再仔细。

上述分类是按照答案内容划分,我们还可以根据对策题题目的具体表现形态、形式把常见对策题分为普通对策题、衍生对策题。

1.普通对策题

题目会明示“对策”题型,答案要求所指也很清晰,只需到题目所对应材料中寻找或推导出对策(d)即可:

1:给定资料介绍了当前农村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一些做法及其利弊,请针对重庆市石堰镇农民成立有限责任公司这一做法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给出你的解题思路。

2:针对江西红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参考给定资料,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或对策。

3:“给定资料7”中两位环保部门负责人作出“回应”显然不能令人满意。假如你是上级主管部门的一名督查员,请你拟定一份应对这起“环保事件”的处置建议,供领导参考。

4:给定资料中反映了“大学学术浮躁”问题。请你就如何治理这些问题,提出对策。

2.    衍生对策题

题干表述模糊,需要推理分析题干要求,但答案内容仍为“对策”。

1:请结合给定资料,对德国歌德学院的成功做法进行归纳,并说说对孔子学院的建立和发展有哪些启示?

2:根据“给定资料7”,谈谈国外以及我国香港地区在“三公”经费支出管理方面给我们的启示。

3:假定你是某街道办事处的一名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6~8”拟写一份《某街道办事处关于改进老年人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

“启示”一词就是要对策措施。“对孔子学院的建立和发展有哪些启示”,就是要我们提出在孔子学院的未来建设中应该怎么做。“国外以及我国香港地区在三公经费支出管理方面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我们把国外和我国香港地区在“三公”经费支出管理方面的成功做法、经验提炼出来,学习之,从而谈一谈我们自已在”三公”经费支出管理方应该怎么做。例3中的“改进老年人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就是要根据材料,提出我们该怎么改进老年人服务工作。下面,我们就例3所对应的“给定资料6~8”进行分析,实际感受一下答案所需的“对策(d)”的产生过程。

给定资料6:《光明日报》报道,目前我国的老龄人口已达1.6亿,并且以每年800万的速度递增。某研究员撰文说: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成为各界人士关注的一个热点,引发了有关退休年龄、养老保障以及人口政策等一系列相关问题的争论。他认为,老龄人口多是正常现象,不必惊恐。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比我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大幅度提高了,现在60岁的老年人口,其生命体征、健康指标、体能发育,明显强于几十年前的同龄人口,仍然可以从事相当程度的脑力劳动和一定程度的体力劳动。至于日常生活自理,更不成问题。从这个角度看,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实属波澜不惊。该研究员还说,面对老龄化社会,引起人们忧虑的一个主要理由是数量众多的老龄人口抚养问题,特别是“421”结构的家庭如何赡养老人的问题。

但这里有个认识上的误区,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

据某报报道,沿海某市一对退休老夫妻告诉记者说,“儿女住得都不远,也不知道他们整天忙些什么,一年都不回家几次。这个说忙着开会,那个说正在外地出差,总之是为了生活在奔波。无奈之下,我们想出了怪招:既然他们怕回家耽误挣钱,那么干脆我们就给他们开工资,有偿回家。一个月支付1000元,工作就是每周回家陪我们吃顿饭,如果能经常带孩子回来,月底还有奖金”。

两天后该报又报道,该市某派出所民警接到了在内地某市打工的张某的电话,说连续一个星期往父母家打电话均没有人接。由于其父母均有重病,不知出了何事,他请求民警到父母家中看看。民警立即驱车前往张某父母家中,发现其父母均已去世多日。

通过两个事例来反映问题,我们注意这两则事例的共同点:老两口都是有子女的,但是子女不常在身边。所以材料给出的问题(w)是:空巢老人的照顾、赡养问题。转化为对策(d)就是:要做好对空巢老人的照顾,减少空巢老人的独居风险。

该报记者还获悉,市老年志愿者协会下设的法律援助中心每天都接待一些前来咨法律问题的老年人,内容多为消费投诉、家庭糾纷、财产公证、再婚、立遗嘱等生活中的法律问题,经过调解,大部分老人的问题都会得到比较圆满的解决。

上面的对策是“wd”的转化形式,这里就是“dd”的转化形式。本段中讲述的是某地的做法,这本身就是对策(d),这个做法又不错,我们便直接学习借鉴了,所以得到了如下对策:开展志愿者服务工作,要做好对老年人的信息咨询服务,以帮助老年人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困难。

给定资料7:某报20109月的两则报道。

80后”小夫妻的窘境。今年30岁的C女士没有料到,在她眼里“正当年”的父母这么早就遇到养老难题。8年前,从老家的一所大学毕业后,C女士来到天津,英语专业的求学背景让她很快就在一家外企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两年后,她与同为异乡人的L走进了婚的殿堂,2007年,两人通过货款,购买了一处80平方米的公寓,不久又升级做了父母,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家庭结构,即4个老人+夫妻2人+1个孩子。像很多“421”结构的平凡家庭一样,他们忙碌而幸福着。但今年年初,C女士60岁的父亲突患脑溢血,瘫痪在床。她的父母都是退休工人,每月两千多元的医药费,实在承受不起,更令她心疼的是,妈妈的身体也渐渐吃不消了。父母在哪里养老的问题越来越困扰着她。她和丈夫商量,想把父母接来天津,送到小区附近的养老院,小两口每月的工资收入8000元,在同龄人中虽不算低,但除去房子月供后只剩4000元,再刨除各种必需支出,几乎是个“月光族“,哪还有钱支付养老院的费用。

令人尊敬的好护工。Z女士原来是某社区的清洁工,后来社区成立了福利中心,她便做了特殊护理工。去年她参加了市里首批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培训,拿到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成了技术娴熟的专业护工。记者领略了她熟练的职业技能,令记者没有想到的是,一个简单的为老人“翻身”,竟然也有技巧在里面。Z女士说,过去只知两臂用力,铆足劲头把老人翻个身。培训后才知道,如果先把老人一条腿交叉在另一条腿前,然后再翻身,不仅省力,而且老人也不感到辛苦。不久前,社区里一位老人囫囵吞下了三颗提子,噎在喉咙里憋紫了脸,正在家属手足无措之时,Z女士赶到了,她马上用专业手法为老人拍背、清喉,救了老人一命。

这则报道讲的是“421”家庭结构养老负担重的问题,进一步转化得到的对策是个比较宽泛的表述:帮助解决“421”家庭结构的养老难题,帮助他们减轻沉重的养老负担。但是究竟怎样解决,本段并未给出明确提示。“421”家庭结构养老负担很重,没有钱去养老院,夫妻俩要工作,辞职了照顾老人又会没有收入来源,确实很棘手。而第二段则给出了对策:大力发展职业化养老护工队伍。如此一来,既不必花很多钱去养老院,也能让子女安心去工作,家里的老人可以交给社区的专业养老护工来上门定期照顾,可以说是一举数得。

给定资料8:某电视台2010916日的访谈节目摘录
   
主持人:大家好,本月10号,中国社科院发布的调查显示,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这使得养老问题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嘉宾S:人口的老龄化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从医学统计来说,人在60岁以后步入老龄,得病率、慢性疾病发生率占60%~70%。人一生中所需要的医疗费用可能在60岁以后,占到一生中的60%~70%。老龄社会的到来,对我们这个国家来说可以叫未富先老,怎么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可能是很严峻的问题。养老不光是期望寿命提高,还应期望健康寿命的提高。

嘉宾S:老年,应该说是每个人都要前进的那个方向,老年并不遥远,它是中年人的明天,青年人的后天、每个年轻人都应想到,我的明天和后天是什么样子。健康是一种储蓄,如果你能够身心健康着,到老年的时候,咱们“年龄的红利”就会拿到的时间更长些,生命的宽度和生命的长度成正比,这一点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想到,我们中国是“百善孝为先”的国家,但对父母的孝顺,不应仅体现在金钱方面,扶养老人的理念,要从对物质需求的满足进而关注精神的追求。其实老人不是说你给他点钱、送点肉就行了,还需要心理抚慰,比如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什么的。我们常说追求生活质量要转换成追求生命质量,生命质量不是单指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好,还指提高人生价值。老得有所为、有所学、有所乐,这些,做儿女的应该想到。

给定资料8是某电视台节目的文字版摘录,介绍到此处时,一个对策已经非常明了了,就是:要关注老年人的精神追求,做好对老年人的心理抚慰,让老年人老有所为、所学、所乐。我们再把这里的“所为、所学、所乐”说得更加具体一些,那就是:社区要为老年人开办系列的兴趣活动,来丰富老年人的生活。

嘉宾Z:现在有所谓“四老”的说法。一要有老伴,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一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载体、重要场所,所以第一要有老伴。第二要有老友,因为从医学来说,一个人有四个以上的知心朋友,寿命能够延长,健康指数能够提高。第三得有老窝,总得有一个自己的居室,自己的房间。第四就是老底,我认为这个老底不是单纯金钱的储蓄,包括什么呢?包括你的身体,你的心理准备,这个心理准备就是要有一些兴趣爱好。有位名人这样说过:人的一生中应该有一些兴趣爱好,这样才能体现生命的价值,如果没有兴趣爱好,就如同生活在荒漠中一样感觉单调无聊。为什么有的人退休后,恨不得自己快些变老?因为过去的门庭若市,一夜间变成门庭冷落,这种角色转换不适应,如果年轻时有兴趣爱好来充实生活的每一天,当角色发生变化的时候,你会仍然感觉到生命的活力,生活的充实。

本段着重强调了“兴趣”二字,是对上一段内容的补充。

主持人:刚才谈的,涉及居家养老模式,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话题,您如何看待?
   
嘉宾Z:这是现实的选择,特别对于中国来讲,我们人口基数大,老龄人口绝对数比较大。这种情况下,我们依然用传统的居家养老,靠一家一户解决养老问题一定是不现实的。但是由于欠账很多,我们养老院很少,养老机构比例非常低,所以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加大投入来建立。但即使建立起来了,谁去?其实你可以做调查,有多少老人愿意自觉去养老机构,有多少儿女是心里想但不敢说出口把父母送养老院。

主持人:至少不是主动选择的,一般都是被动的,迫不得已才去。
   
嘉宾Z:这个观念转变是养老模式转变的最大障碍。如果未来一代的中国人在把老人送养老院还是放在家里头的问题上能够视同跟孝无关,而是哪个更合理、更务实的时候,我想我们养老理念的进步就上了一个很大台阶。现在有些社区有老年饭桌,老人可以不必自己做饭,也有助于降低空巢老人独居的风险。有时候,老人有了问题拿呼叫器都来不及,如果靠社区力量进行有效的统一管理,与一家一户请一个保姆效果不一样,成本也不一样。

这几段谈了“养老观念”的问题,我们得出的对策为:应通过宣传、引导,转变公众的养老观念,从而推动养老模式的转变。前段的末尾部分又讲了“老年饭桌”和“统一管理”,这都是不错的做法,我们直接学习借鉴之,以“dd”的形式将其作为对策纳入答案。

嘉宾S:欧洲的发达国家是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瑞典是四个人中有一个老年人。像德国、加拿大等很多国家,是集个人、家庭、社区、社会的合力,来为老年人提供一些场所。比如跟附近大学联合,建老年大学,在这里边老年朋友可以学唱歌、学画画、学弹琴。另外,养老院除了有医护人员、有营养师外,还有志愿者。有些国家的年轻人,从中学到大学,一年中有一个月到两个月时间去做志者服务,这是国外。国内,上海是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地区,在“十一五”期间,他们做了件事情,叫“9073”工程。90%的老年朋友是居家养老,但是由社区来为他们提供服务,比如社区医生护士巡诊,社区服务人员给生活不方便的老年人提供蔬莱,一周去一到两次打扫卫生,为有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轮椅等,这是90%居家善老:7%的是靠一些社区的托老所,日间照顾;3%靠社会的养老院。

本段开始讲了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直接学习之,得出对策:构建个人、家庭社区社会的多层次养老体系。“老年大学”那里可以直接作为对策,合并到前述的为老年人开办系列兴趣活动中去。“医护人员”“营养师”社区医生护士巡诊”等内容可以合并为:为我们社区的老年人提供健康医疗服务。“志愿者服务”这一点在材料6最后一段中我们也已经得到,直接合并即可。“提供蔬菜”“打扫卫生”“提供轮椅”等这些信息可以合并梳理为对策:为老年人提供生活帮助和家政服务。

在书写答案时,一来要注意本题的“格式”要求:二来是要注意自己的行文立场——街道办事处。这就要求我们要考虑到标题、表述的规范性,要有条理,还要考虑到一个政府派出基层部门做好老年人服务工作要怎样着手。答案如下:  

 可以看出,如果在审题环节把題目分析透彻,明白该题要什么,剩下的问题就是能不能在材料中概括提炼出关键信息点了。我们再举一例来强化大家对这种处理方法的理解。20149月联考卷第三题:

假如你是X镇负责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一名工作人员。请结合“给定材料9”,起草一个关于垃圾分类、处理的经验介绍提纲。

给定资料9:央视曾经播放过X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例子,以下是某期节目的文字节录。

解说:每天早上7点一过,X镇西马各庄村的徐大妈和另一位保洁员便开始挨家挨户收集垃圾。垃圾清运车是前些年村里开始做垃圾分类时上级出资购买的。

材料比较开门见山,一上来就讲了该村的做法,出现了对策:有专人负责垃圾收集;上级政府部门大力扶持,为该村垃圾分类处理投入采购了设施设备。

李某(村民):那会儿我们都给发好几个桶,厨余垃圾一个桶,灰土垃圾一个桶,白色垃圾一个桶。桶是政府给发的。天天都是到时候搁在门口。专门有人收,打声招呼就收走了,不合格就说你。

“厨余、灰土、白色垃圾”的分类方式能说明什么?是什么对策?这一点普通考生是看不出来的,我们不着急,后面的材料会有提示,届时再议。本段末尾的“不合格就说你”这是个对策,说明有专人监督。

解说:所谓白色垃圾,指废弃的纸张、塑料制品等可回收物,它们经过处理后,可以制成别的有用品。每个月的1号是西马各庄村村委会统一回收白色垃圾的日子,早上8点,村民就陆续把大包小包装满白色垃圾的编织袋送到村委会大院。库管员宋某说,以往,村民们每交3斤白色垃圾就可以换一袋一斤重的洗衣粉,现在洗衣粉改成了大包装,要30斤才能接一袋。2007年,村里共收集白色垃圾2082斤,2008年增长了200多斤,而到了2009年,全村收集的白色垃圾总量达到4314斤。去年,这一数字更是达到5500斤。

换洗衣粉是一种激励机制,在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这是一条重要对策。而且材料还使用“数据”说明了效果明显。

解说:早上,X镇实行垃圾分类的各村收集来的厨余垃圾,被送到X镇密闭式压装清洁站。在这里,厨余垃圾被留下用于堆肥。李副镇长介绍说:“就是过去农村那种堆肥方式。以层厨余垃圾,一层灰土覆盖,覆盖以后通过长时间的发酵,最后粉碎,这个周期应该有几个月的时间,然后就联系需要的农民,农民使用这些肥料完全是免费的。”

解说:厨余垃圾可以用来堆肥,灰土垃圾以及冬季产生的大量燃煤炉渣可以用作农村填坑造地的原料。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活垃圾中,灰土垃圾占到了六成,厨余垃圾约占三成,也就是说,X镇的大部分垃圾都被消解在本镇。

这两段文字提供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是上文中讲的“厨余、灰土、白色垃圾”的分类方式原来是有根有据的,是根据农村居民生活的实际情况进行的垃圾分类,这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讲求实事求是的工作思路,明显是比较好的做法。二是大部分垃圾在当地消解,体现了“循环经济”的要求,变废为宝,对垃圾进行了再利用。这两点都是重要对策。

解说:冯教授是X镇圾分类试点的牵头人。

冯教授:我们的垃圾到底分多少类,这要根据农民可以接受的程度,以及能够资源化利用的技术;第二个就是要教给农民怎么分,也就是方法。

解说:不少村民用“习惯了”来回答我们提出的“怎么不觉得垃圾分类麻烦”之类的问题,但如何养成习惯却正是我们好奇的地方。

李某(村民):要想转变老百姓这种习惯,其实最开始也挺难的,确实很难,冯教授给我们出了很多的主意。

冯教授:2007年春节前我们用一星期的时间,赶制出一批挂历发给客户。一是联系感情:二是挂历里面有垃圾分类的知识做法、意义,而且还是用再生纸制作的,直接给农民一个概念,你看废纸就能做出这个来。另外,每天中午和晚上各20分钟广播,持续了半年。同时,还有村民骨干分片到户手把手指导分类。

这几段文字侧重于介绍在当地推广垃圾分类的前期工作,那就是如何做宣传,如何帮助群众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具体可以概括为:进行深入的宣传推广工作,向群众普及垃圾分类的重要性、相关知识、方法并以直观、手把手指导的方式强化宣传效果。

冯教提:必须上门去收,交垃圾面对面。上门收等于是监督着你呢,你自己瞧着分好没分好,没分好你自己接着分,合格了发个价值三毛钱的合格卡。

“监督”和“激励”都在前面找出来了,此处(以及下一段)就不必重复标注了。

解说:村民们将换来的“合格卡”积攒到一定数量后,就可以到村委会领取奖品。这些年,村里提供的奖品品种不断变化,有油盐酱醋,有卫生纸等。
  冯教授:我们算一笔账,一户油盐酱醋卫生纸到底需要多少钱,这是一个参照物。第二个就是,按照我们过去的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模式,X镇所产生的垃圾,如果运到这个填埋场去埋,中间得花多少运费。我们将这些运输费、垃圾场的填埋费省下来,提前奖励给农民,这样,既节省了汽柴油的使用,又节省了垃圾填埋用地,还不产生路上的二次污染,给农民兜里面装点钱,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农民也高兴。

这一段内容中,删去之前已经梳理出来的内容,新增加的对策是:还利于民,让群众感受到垃圾分类的实惠。

最后,在书写答案的时候注意承接题目的问法,开头句式可以写:X镇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经验主要有:第一,……·(第一、第二……具体做法可单独成段)。大家按照顺序,有条理地把做法写出来即可。

本类推荐

没有

本类固顶

没有